images
成长陪伴期
13-14 個月寶寶成長全攻略:運動發展、飲食調配與健康護理

詳解 13-14 個月寶寶學步特點、奶量飲食及發燒應對要點

寶寶 1 歲第 1-2 周:

寶寶滿周歲啦,別忘記帶寶寶拍周歲紀念照哦~此時的寶寶正處於學步期的「跨越階段」,部分已能獨立行走,部分仍「癡迷」爬行,均屬正常。但若寶寶此時仍不會獨自站立,需帶寶寶就診查明原因。飲食方面,除輔食外,乳類仍是寶寶每日必需,13 個月大的寶寶每天喝奶量約 300-500 毫升,若母乳不足,可考慮為寶寶選擇含 OPO 結構脂和益生菌的奶粉,其成分貼合母乳,更易於消化吸收。

 

混合餵養前須知

 

1)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食物

母乳不僅天然含有寶寶所需的絕大部分營養,更蘊含免疫物質,能預防感染性疾病、促進寶寶免疫系統發育、降低過敏性疾病發生率,並對成年後的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產生積極影響。因此,應盡量純母乳餵養至寶寶滿 6 個月,母乳不足時可搭配含 OPO 結構脂的配方奶粉。一般而言,寶寶 3 歲前不建議添加純牛奶等其他乳品,主因在於牛奶中的蛋白分子較大,寶寶胃腸較難吸收,且牛奶中的蛋白質、礦物質比例高於人乳,會加重寶寶腎臟負擔。

 

2)注意混合餵養的方法

寶寶 1 歲後應採用何種混合餵養方法?

① 補授法:先讓寶寶吸吮母乳,待兩側乳房吸空後,若未達飽腹狀態,再適當添加配方奶粉。此方法適用於 4 個月以下的寶寶。

② 代授法:一次喂母乳,一次喂配方奶粉,輪換間隔餵養寶寶。1 歲後的寶寶更適用此方法,其優勢在於可使母乳量逐漸減少,幫助寶寶過渡至日常三餐飲食,為徹底斷奶做準備。

 

3)注意控制寶寶餵奶量

1 歲寶寶每日需攝入足夠的 300-500 毫升奶量。若母乳量不足,需搭配足夠的配方奶,但不可讓寶寶一日三餐均以喝奶為主,需逐步培養寶寶接受日常飲食,如此不僅能攝取豐富營養與能量,亦可鍛煉其咀嚼能力與腸胃吸收功能。

 

寶寶 1 歲第 3-4 周:

1 歲寶寶的運動能力顯著增強,無論是扶著沙發走動還是到處爬行,總是以滿腔好奇探索周圍世界,不斷擴大自己的「勢力範圍」。家長除了「保駕護航」,亦需清理家居環境,以便寶寶自由活動。此時寶寶開始萌發獨立意識,例如會執意搶過湯匙自己吃飯、搶過小玩具自主玩耍,甚至推開家長攙扶的手。這些均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天性體現。然而,隨著寶寶活動範圍擴大,接觸細菌病毒的風險增加,家長需密切監測寶寶體溫變化,留意是否出現發燒症狀。

 

混合餵養前須知

 

1)寶寶發燒:需立即送醫就診的幾種情況

寶寶發燒是因感染細菌或病毒引發炎症的外在體征。發現寶寶發燒後,可按以下情況處理:

l 6 個月至 2 歲的寶寶,若僅發燒時精神稍差,但降溫後玩耍、飲食正常,可先繼續觀察;若發熱超過 24 小時,需送醫就診。

l 若寶寶體溫超過 38.5℃,可先遵醫囑自行給寶寶服用嬰兒專用退燒藥及時降溫,嚴禁服用成人退燒藥;若發燒同時伴有呼吸急促、氣喘等症狀,應立即就診。

l 任何年齡段的寶寶,若發燒超過 3 天,均應立即就醫。

 

2)寶寶發燒時的正確護理方法

l 密切觀察病情:留意寶寶反應,觀察是否有呼吸急促等其他症狀,同時監測體溫變化,及時採取降溫措施。

l 保障足夠睡眠:寶寶發燒時能量消耗較快,比平時需要更多睡眠時間,家長切勿過度打擾寶寶睡眠。

l 保證飲水量:發燒會消耗體內大量水分,因此需確保寶寶補充足夠水分。可適當準備酸甜口味的飯菜,以增加寶寶主動喝水的意願。

l 飲食注意:寶寶發燒時消化吸收功能受影響,應避免餵食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,可暫停餵奶,改為餵食爛麵條、米粥等易於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。若因腸胃炎等疾病導致發燒,寶寶易出現嘔吐,餵食時需讓寶寶坐起,頭部偏向一側,避免餵食時突發嘔吐導致嗆咳。

寶寶 1 歲第 5-6 周:

當寶寶成長至 1 歲零 2 個月時,家長可能會發現一個明顯變化:寶寶可愛的嬰兒肥逐漸消失,身形變得修長,整體看起來似乎「變瘦」了。家長無需擔心,只要寶寶飲食正常、身高體重達標,均屬正常現象。此時寶寶的本領愈發增多,爬行速度更快,行走更穩健,動作敏捷有力,能彎腰撿拾物品而不摔倒。其中最顯著的進步,莫過於會自己拿湯匙吃飯。此時家長應給予鼓勵,無需介意寶寶弄髒衣物或灑落食物;當然,若寶寶沉迷於「糟蹋」食物,可短暫移開飯碗,但切勿奪走寶寶手中的湯匙,以免打擊其自主進食的積極性。

 

1 歲以後寶寶的輔食添加

嚴格來說,寶寶 1 歲後飲食結構應逐漸以日常飲食為主、喝奶為輔,因此「輔食」實質上已轉為「主食」,只是出於習慣仍沿用「輔食添加」的說法。

 

1)寶寶 1 歲後:輔食與奶的餵養比例

從寶寶 1 歲起,輔食需作為其主要的能量與營養來源,家長需注意讓寶寶攝入多樣化食物,確保營養均衡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 版)》指出:13-24 個月齡的幼兒,約 1/2 至 2/3 的能量來自輔食。因此,此階段需避免讓寶寶攝入過多奶量,以免影響三餐飲食。

但每日仍需保證 300-500 毫升的奶量,母乳或配方奶均可。配方奶可選擇含 α+β 創新配方、OPO 結構脂、乳鐵蛋白、益生菌等營養元素的產品,其成分貼合母乳,有助增強寶寶自身免疫力。

 

2)確保食物多樣化,注意添加動物性食物

1 歲後寶寶每日食物攝入參考:奶量 300-500 毫升,雞蛋 1 個,肉類或魚類(雞肉、豬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魚蝦等)50-75 克,穀物類(主食,如米粉、稠粥、軟飯、碎麵條等)50-100 克,同時根據寶寶需求添加適量豆製品、蔬菜和水果。

 

3)寶寶 1 歲後食物烹飪原則

1 歲後寶寶的輔食烹飪需遵循少糖、少鹽、少油的原則,不添加任何調味品;烹調方式盡量選擇蒸、煮、燉等,避免油煎、油炸。醃制、熏制、鹵制、油膩及甜膩的食物應盡量少給寶寶食用,高糖、高鹽的零食亦需控制,同時避免給寶寶食用存在安全隱患的零食,如果凍、話梅、糖果等易導致卡喉的食品。

 

4)鼓勵寶寶自主進食,嘗試家庭食物

應培養寶寶學會自己吃飯,並鼓勵其與家人共同進餐,逐漸嘗試淡口味的家庭食物。1 歲寶寶雖能用小湯匙舀取食物,但大多會灑落,家長無需擔心,待寶寶 1.5 歲時,便能獨立進食約一半的食物,至 2 歲時即可熟練使用湯匙吃飯。

 

寶寶 1 歲第 7-8 周:

此時的寶寶已能主動叫「爸爸」「媽媽」,行走時若看到地上有喜歡的玩具,會先蹲下玩耍,再起身繼續行走。其手眼協調能力進一步增強,能自己拿取食物進食,並嘗試穿衣服、穿襪子等動作。當寶寶與其他同齡寶寶玩耍時,家長難免會比較他們的身高與體重。一般而言,1 歲寶寶的體重約為出生體重的三倍。當然,不同月齡寶寶的標準體重可通過公式精確計算:出生體重加上月齡乘以 0.5 即為標準體重。1 歲男寶寶的身高範圍在 68.6 至 85 釐米,平均 76.5 釐米;1 歲女寶寶的身高範圍在 67.2 至 83.4 釐米,平均 75 釐米。家長可據此判斷自家寶寶是否達標。

 

1 歲寶寶的餵養特點

 

1)切勿減少奶類攝入量

無論給寶寶添加何種輔食,其每日攝入的母乳或配方奶均不可少於 500 毫升。若採用混合餵養或打算給寶寶斷奶,可選擇成分貼合母乳的 OPO 配方奶粉,其好消化、易吸收,能滿足寶寶成長發育的全面營養需求。此外,1 歲寶寶可嘗試從 2 段奶粉更換為 3 段奶粉,3 段奶粉主要適用於 1-3 歲的寶寶。

 

2)平衡膳食

全面合理的食物搭配對寶寶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,家長應盡量為寶寶攝入優質蛋白質(魚、雞蛋、禽類、乳製品)、穀類食物(馬鈴薯、大米、麵包、麵食)及新鮮水果蔬菜。

 

3)訓練寶寶咀嚼能力

讓寶寶練習咀嚼,不僅有利於腸胃功能發育,亦有助於寶寶出牙及頭面部骨骼、肌肉的發育。家長在準備輔食時,除了遵循輔食添加原則(由稀到稠、顆粒由細到粗),還應向寶寶示範正確的咀嚼動作。

 

4)尊重寶寶的飲食習慣

家長切勿過分苛求寶寶每頓必須進食固定量的食物,或將其食量與同齡寶寶進行比較。此時寶寶已逐漸形成個人的飲食習慣,有的喜歡吃七八分飽,有的則喜歡吃十分飽,對合口味的食物會多吃,對不太喜歡的則會少吃,家長需尊重個體差異。

 

相關文章

3-4周
images

孕 3-4 周妊娠初期指南:著床期營養與注意事項解析

孕 3-4 周胚胎著床特點,強調營養均衡與孕期禁忌事項

了解更多
5-6月
images

寶寶5-6個月

寶寶 17-24 週生長特點、護理要點及疫苗提醒

了解更多
1-2周
images

孕 1-2 周備孕攻略:營養補充與胚胎早期發育準備

孕 1-2 周備孕要點,強調葉酸、鐵質等營養補充及生活調整

了解更多
0-2月
images

寶寶初生0-2月

寶寶出世初貌不揚,具吮吸等本能。易有新生兒黃疸,可從四方面擊退:判斷就醫、幫排胎便、餵足奶、活動及補益生菌。

了解更多
images images images images images
gift加入會員